母亲的缝纫机

发布人:admin    发布时间:2022.10.10 11:19:40

我的母亲是一位平凡的服装厂女工。

从我记事起,家里就有一台带着狮子头图案的“美狮”牌缝纫机,每次母亲想把她移动到另外一个房间或是换到一个角落,都需要和父亲合力抬起、再轻轻放下,毕竟这个物件在80年代确实是个稀罕物,当时售价是300多块钱,它耗费了母亲全年的积蓄,母亲更是对它爱惜的不得了,就连配套的保护壳一并买了,就像是保护个珍贵的宝贝。

母亲出生在50年代末,国家最为困难的那个年代,外婆常说,家里五个孩子,最体弱的就是我的母亲,母亲排行老二,因为困难时期的那几年,大人们挖野菜、吃杂面,母亲就反复喝几粒米熬出的米汤,干瘪的身子,曾被外婆一度认为肯定养不活的就是我的母亲,就在那样的条件下母亲很少哭闹,一天天地长大了。

长到七、八岁的时候,母亲已经可以为家里分担家务了,比如给山羊割草、喂养、到村头井口提水、做简单的饭食并且喂给弟弟妹妹吃,长过10岁,母亲已经可以背着筐篓到矿山附近去拾煤,背回家里过冬取暖用,累了、倦了,就把重重的筐篓放在一旁,躺在地上歇息,仰望天空,母亲没觉得那样的生活有多难,她反而觉得很自由、很开心。

外婆经常说我的母亲“心灵手巧”,14岁那年,母亲已经学会穿针引线,为全家人赶制棉衣棉裤了。从那时起,母亲心中就有一个梦想,如果有台机器能够替代手工缝制就好了。后来裁缝店里真的有了缝纫机,母亲特别羡慕,有时能在店里呆呆地坐上几个小时,观察裁缝师傅如何巧用缝纫机解决“疑难杂症”。

18岁那年,母亲赶上了“上山下乡”,她挑过粪、插过秧、打过垛、睡过炕、啃过窝窝头,结束这段特殊经历以后,母亲对生活更加热爱,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——服装厂机台工,这个岗位让母亲可以和她心心念念的缝纫机每天都形影不离,从此她的梦想也按下了启动键。

80年代初,服装厂里接到的订单特别多,母亲做得最多的就是劳保用品,棉衣裤、皮质手套、工作服等等。当时是按计件发放工资,也就是你做得多、做得好,你的工资自然发得就多。母亲曾经打破了建厂记录,一天制作完成皮质手套156副,是一些工友一个月的工作量,母亲也因此获得了厂里的劳模,进厂大门口的黑板报上常年有母亲的名字,当地电台、报纸上也竞相转载母亲的事迹,母亲回忆这段工作经历的时候,特别的自豪,眼里流露出的都是她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和执着。我也兴奋地问母亲是如何做到的,母亲说:“还是熟能生巧,一只手套5个手指,在缝制手指和手指连接处时,其他工友都是将机器停下来,小心翼翼地转个弧度,将指缝缝合。而我一根针、一条线,踏板和手中机器配合得恰到好处,不需要停机器就可以缝合,而且件件合格不需要返工,这样也大大节省了时间,工作效率自然就提高了。”踏实的工作作风,使母亲由一名机台工,慢慢成长为质量检查员、班长、车间主任。

从小我一直不理解,这台缝纫机、这个大铁机器既占地方,动起来又发出难听的声音,真不知道母亲为啥要把它留在家里,我也曾经联系过收杂物的人,人家说只能按照废铁的价格处理,一台机器卖不到50元。

听了母亲讲她与缝纫机的故事,才知道她对这份工作的热情从未冷却,好在我没有真正地把缝纫机处理掉。现在母亲已经退休多年,缝纫机在她的精心呵护下,配件仍然齐全、光泽不减、特别好用,母亲时不时地还是会用缝纫机缝制窗帘、坐垫、孙子孙女的棉衣棉裤等等,反正觉得“手痒”的时候,她就会打开她的“老机器”做点东西“解解痒”。

母亲从小就教育我:“人,一定要有梦想,并为之不断的努力奋斗。有一份自己心仪的职业不容易,把这份职业做到精致就更难了,首先得知道感恩,学会吃苦、能吃苦;其次得爱岗敬业,只有热爱,才能干好工作,干好工作你拿薪水才会心安理得;最后,就是精益求精,干好是基础,干精就需要不断的努力学习,不断地超越自己。”

母亲一直都在言传身教、身体力行地教育着我,让我感觉到了母亲身上满满的正能量,一台角落里的缝纫机是母亲的梦想,也是母亲实现梦想的见证。(作者单位:金年会股份薛湖矿办公室)